出自《戴礼·武王践阼》
武王践阼三日,召士大夫而问焉,曰:“恶有藏之约、行之行,万世可以为子孙常者乎?”诸大夫对曰:“未得闻也!”然后召师尚父而问焉,曰:“昔黄帝颛顼之道存乎?意亦忽不可得见与?”师尚父曰:“在丹书,王欲闻之,则齐矣!”
王齐三日,端冕,师尚父(亦端冕)奉书而入,负屏而立,王下堂,南面而立,师尚父曰:“先王之道不北面!”王行(西)折而(南)东面(而立),师尚父西面道书之言曰:“敬胜怠者吉,怠胜敬者灭,义胜欲者从,欲胜义者凶,凡事,不强则枉,弗敬则不正,枉者灭废,敬者万世。藏之约、行之行、可以为子孙常者,此言之谓也!且臣闻之,以仁得之,以仁守之,其量百世;以不仁得之,以仁守之,其量十世;以不仁得之,以不仁守之,必及其世。”
王闻书之言,惕若恐惧,退而为戒书,于席之四端为铭焉,于机为铭焉,于鉴为铭焉,于盥盘为铭焉,于楹为铭焉,于杖为铭焉,于带为铭焉,于履屦为铭焉,于觞豆为铭焉,于户为铭焉,于牖为铭焉,于剑为铭焉,于弓为铭焉,于矛为铭焉。
词语解释:
践阼:指帝王登基。所谓登基,就是踏着台阶走上王座。阼就是台阶。
师尚父:指吕望,即《封神演义》中的姜太公。他是周文王时的丞相,武王即位后,称他为师尚父,意思是可师、可尚、可父。
丹书:据说古代帝王受命于天,上天给他们颁发天书,字是红色的,所以称“丹书”。比如传说中的“洛书”,就是由神龟从洛河里驮上来,授给大禹的。
户牖:门和窗。
下面将《尚书》里的这段话意译出来,并不拘于原文字句。
武王登基三天后召集士大夫开会,问他们说:“有什么保证国家昌盛、子孙久长的好办法没有?”各位官员都说自己不清楚。武王又去咨询姜太公,说:“过去黄帝、颛顼那些贤君的治国之道,不知道还能在哪里看到?”姜太公说:“这些都写在丹书之上,大王想听,先做斋戒吧。”
武王斋戒了三天,穿戴得整整齐齐,太公也穿戴得整整齐齐,捧着丹书来到王殿,站在屏风边上,武王从堂上走下来,站在南边。太公说:“先王的规矩不得面朝北方。”武王便从西南方绕到东边站好,姜太公站在西边,宣读丹书。大意是:要诚敬,不要懒惰;要追求正义,不要追求私欲;任何事情,不自强就会失败,不诚敬就不能久长。读完之后,太公又发挥说:这些就是保证国家昌盛、子孙久长的治国大道。我听说,用正当的手段取得政权,又以仁义来维持政权,这样的政权可以百世不衰;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政权,而以仁义来维持政权,这样的政权可以保持十代之久;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政权,当权之后又不讲仁义道德,这样的政权马上就会垮掉。
武王听了这些话,感到一阵震憾。回到宫里,便写了很多自戒自勉的铭文。在餐桌四角、座位、铜镜、洗漱用具、屋子的楹柱、手杖、腰带、鞋子、餐具、门、窗、剑、弓、矛等所有能看到、触到的地方都写了不同的铭文,以提示自己不要忘记上天的旨意和太公的教诲。